close

紅蘋果電腦維修工作室    

 
 

 

曹沖秤象的故事是真的還是假的?三國志又一次將印度佛經套在中國歷史嗎?

 

曹沖字倉舒,曹操庶子,小妾環夫人所生,有神童之名。

 

曹沖從小就聰明過人,再加上他的機智乖巧,深得曹操喜愛。

可惜,聰明的人大多早夭,曹沖自小體弱多病,12歲就生病死亡。

 

《三國志魏書二十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》:

「少聰察岐嶷,生五六歲,智意所及,有若成人之智」。

 

意思是:曹沖從小聰明,五、六歲的時候,智力就和大人一樣。

 

曹操有一個很會觀察人的眼睛,自然看到曹沖的聰明。

 

 

所以,曹操常常測試曹沖,這些測試就演變成機智故事流傳至今。

 

其中最有名的是「曹沖秤象」的故事了。

 

 

曹沖五、六歲的時候,當時孫權送給曹操一頭大象,曹操想知道這頭大象到底有多重。

 

但東漢末年,根本還沒有造出可以秤出大象重量的器具。

 

整個朝廷官員,全都不知道要怎樣才能測出大象的重量。
 

曹沖靈機一動,就說出一個方法:

 

把大象放進一艘大船裡,再用刀在水位的位置上割出刀痕。

 

再牽出大象,換上石塊,直到水位到達刀痕的位置。

 

然後再分批秤出石塊的重量,最後相加出總重量,這總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了。

 

曹操聽了之後非常高興,就按照曹沖的方法,果然秤出大象的重量。

 

曹沖這個機智故事流傳至今,但這故事卻引起正反兩派的爭議。

 

一派認為故事是假的。

 

另一派雖然沒說故事是真的,但也提出大量佐證,證明當時中國地區確實有野象

 

那到底誰說的對呢?  小編先引述「做假派」的說法:

 

清代學者「陳寅恪」,認為這個故事可能源自佛經。

 

 

《三國志》其實夾雜很多印度佛經故事,以假亂真,很難讓人察覺。

 

例如:華陀的故事就有可能引自印度神話。

 

印度佛經《雜寶藏經》裡的一個故事,便跟「曹沖秤象」大同小異。

 

故事大意是:天神想知道大白象有多重,就有人提出用船秤象的方法,得到了正確的重量。

 

清代學者「陳寅恪」便引用這故事來質疑《三國志》的作者陳壽,再一次使用印度佛經套在中國歷史上。

 

清朝學者「季羨林」也認同《曹沖秤象》的故事源自於《雜寶藏經》。

 

小編認為由曹沖秤象和華陀這兩件事,不難推斷《三國志》的作者陳壽,是一個熟悉印度神話的學者。

 

不過,小編就是想不通,陳壽沒事幹嘛把印度神話套在中國歷史呢?

 

 

清朝學者「何焯」解釋:

孫權在建安十五年時,才派步騭出任「交州刺史」。

 

所以只有在建安十五年之後,孫權才有機會從「交州」取得大象進獻給曹操。

 

 

但是,曹沖早已經在兩年前的建安十三年死亡。

 

所以,曹沖秤象這件事情,清朝學者「何焯」覺得不是真的。

 

而且,置船刻水的秤重方法,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存在。

 

清朝學者「邵晉涵」也引《符子》說,在戰國時期燕昭王就用類似的方法秤量大豬。

 

清朝學者「陳寅恪」則認為,地處中原的曹魏境內根本沒有大象。

 

上面「做假派」的學者,提出的論點,看起來都非常正確。

 

小編寫到這裡也相信了,「曹沖秤象」是陳壽所創作的故事,只是想增加「三國志」的可讀性。

 

反正,一個12歲就死掉的小孩子,把他寫好一點。

 

只要在不影響「事件真實的紀錄」,就不足以顛覆《三國志》正史的地位。

 

但另一派學者可不是這麼認為,他們也提出了一堆佐證。

 

 

下面,請聽小編一一敘述:

 

首先,清朝政治家「吳金華」指出:

 

《藝文類聚》卷九十五引《江表傳》中,也記載了「曹沖秤象」的故事。

 

其記載中有「鄧王沖尚幼」與《三國志》本傳中所述「生五六歲」大致相仿。

 

上一句話的解釋是:曹沖在這兩本書上,所記述的年齡都大約是五、六歲左右。

 

清朝政治家「吳金華」繼續解釋:

 

「曹沖秤象」的故事發生於建安五年至建安六年之間。

 

當時,孫權才開始強大,進獻大象跟曹操求好,是符合情理的。

 

現在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也表明,大約在劉宋時期之前,長江以北確實有野象的紀錄。

 

 

之後大象才侷限存在江南附近,這說明三國時期的孫吳境內確實有大象存在。

 

 

 

而且上面《做假派學者》「邵晉涵」所引用《符子》中,燕昭王秤大豬的故事。

 

已經反映在戰國時期,就已經知道運用浮力測重的方法。

 

所以「曹沖秤象」的故事,跟中國科技發展史就非常吻合了。

 

曹沖當時雖然年紀小,但聰明程度就跟大人一樣,是不是曾經聽過這些故事。

 

然後在曹操發問時,就順口說出來呢?

 

這正反兩派的意見,都說的有理。

 

連小編也無法判斷「曹沖秤象」的故事,到底是真的,還是假的。

 

然而,結局既然沒有結論,就端看讀者們的聰明判斷了。

 

歷史不是必然,就是偶然,但歷史的結局卻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認知。

 

而這些不同的認知,才是歷史讓人玩味的地方。

 

 

 
 
arrow
arrow

    naipin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